若金融科技的價值僅僅是提升業務效率,那麼金融科技顯然是要為組織本身而非客戶服務。擺脫與用戶的直接連接,金融科技會成為某種關鍵但不應急的東西,會被掛在牆上、束之高閣。由於效率的提高政治正確但永無止盡,關鍵但不應急,我們不會急於一時;提升效率的手段也有千萬種,都不會仰仗科技一策。
若金融科技便是P2P和現金貸的背心,區塊鏈、大數據等名詞只是點綴這個背心的點綴,除了自取其辱以外,看不出有哪些額外的價值。
若金融科技必須通過賦能完成其價值,那麼金融科技就成為某種規范化的部件,可置入任何機構中發揮作用,類似手機芯片,能夠被任何廠商拼裝在智能機中。如果這就是金融科技,那麼於絕大部分金融企業來講,以拿來主義的態度接納賦能,就能和同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時,在決定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方面,金融科技將變得不值一提,如同2款裝備驍龍845手機,芯片自身不再決定用戶的挑選。因此,這會是金融科技的真相嗎?
從用戶視角看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價值,最後必須在客戶服務的過程中反映出來。因此,在我們從用戶的視角思索金融科技時,或許能找到關於金融科技的“規范”解讀。
客戶關心的永遠是產品體驗,而非各種“高科技”。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差別,也hong kong fintech驗,而非科技。實際上,銀行業每年在信息科技上投入超出千億rmb,大行的投入更是貼近百億,比很多金融科技巨頭的年營收額還要高。
站在用戶的視角,產品體驗的提高,才是金融科技對於金融機構的價值。因此,金融科技既非金融,也非科技,甚至並不是似是而非的金融與科技的結合,金融科技,應當是一種解決方法,集科技、客戶洞察、金融場景、內容運營等於一體,協助金融企業適應客戶金融消費觀念的新變化。
相同的邏輯,站在監管者的視角,會有監管科技;站在金融企業內控管理的視角,還可以延伸出管理科技的概念,都能夠專門去討論研究。但站在“以客戶為中心”的視角,金融企業最應該關心的,還是這個基於用戶視角的解讀。
在這個新的解讀下,能夠延伸出以下幾種結果:
1、不能離去金融場景談金融科技
在科技賦能的話語體系下,好像我們能撇開對金融的認知談科技,這是一種誤讀。科技,必須內生在金融場景當中。
金融企業使力金融科技,僅僅構建幾個試驗室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在業務方面落地。信息技能人才不等於金融科技人才,只是將散落在金融企業內部的IT人才集中在一起,無法擔負金融科技轉型的重擔。
一樣,對外合作中,金融企業需要的並非這些專門給賦能而賦能的奇特技術,例如沒有數據庫的大數據建模、沒有應用領域的區塊鏈應用、沒有解決方案的雲計算服務等,真正有意義的是那些在具體場景下獲得驗證解決方案。
2、同質化的賦能不是金融科技的所有
站在賦能的角度,每家機構金融科技布局如出一轍——大數據風控、智能營銷、區塊鏈技術等等,但從客戶體驗解決方法角度看,考慮到不同組織資源優勢、戰略重心、體制文化、人才資源等不同,最終在客戶方面呈現出來的,是不同的感受。因此,不會有同質化的金融科技,同質化的賦能遠不是金融科技的所有。
3、金融科技終將邁向平台化
金融科技是一種解決方法,那麼最佳的承重方式就是平台化:一家組織提供基礎設施,多家組織在平台上合作,形成一個穩固的多邊生態系統,以保障金融服務的高效和安全。
平台化天然地與網絡效應連接在一起,最後,一到2個巨頭變成金融科技平台的媒介。也不必恐懼,金融服務涉及多個階段,每個環節的市場空間都很大,都足以問世出一到倆家平台型組織。
因此,未來的演化方位也許是,基於分工的差異,金融尖端科技會問世不同的平台型組織,這種組織以多邊生態系統的方式維持競爭力,並對外提供幫助。
4、中小金融企業還可以使力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平台化合作,會大幅降低參與者的門檻,中小金融企業,也將成為生態內不可缺乏的一份子。此外,金融科技的應用,技術層面可獲得、同質化程度高,戰略調整、思維方式、體制步驟等柔性要素的必要性會大大提高,只要能夠扭轉思維方式、轉變心態,中小金融企業也有自己的競爭優勢。
把目光放入客戶身上
對商業機構來講,一切的變革與沖擊,說到底都來自對用戶需求的忽視,以致於被其他組織“鑽了空子”。
如同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所說,科技創新促使越來越多的物品以指數級速度提升,一切都在增長,只有人類專注力是固定的,結果必定是人類的專注力越來越稀有,客戶時間越來越珍貴。體現在金融業務上,就是用戶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實用性和便捷性等感受方面的要求愈來愈高,而傳統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忽視這種變化,才會被感受更好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打個猝不及防。
若忽視用戶對服務體驗的新要求,眼睛裏只是盯著“攪亂”的新品類,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沖擊來自哪裏,也乏力防止類似沖擊的再次出現。最終的結果就是,在自己一畝三分地上,金融業務持續的被其他組織“徹底改變”。
因此,請把目光放入客戶身上,從用戶的角度對待金融科技,以此思考金融行業的將來與出路。